东坡乐府

语音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东坡乐府,北宋苏轼的词集。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元代延佑年间括苍人叶曾云间南阜书堂刻本(云间,即今之松江),该本子曾于一九五七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一九七九年,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允吉用影印元刊本作底本,并以《宋六十名家词》、《四印斋所刻词》、《︹村丛书》等本子中所及苏轼词作校,校点整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东坡乐府》在宋徽宗崇宁二年与苏轼的其他著作集子一起被禁。
作品名称
东坡乐府
作    者
苏轼
创作年代
北宋
文学体裁
词集

目录

东坡乐府内容介绍

编辑 语音

东坡乐府创新

东坡乐府 东坡乐府
苏轼一生共写了三百多首词。他以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来填词,在柳永发展慢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词的意境,这样,就把歌者之词变成了诗人之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
以文为诗,是从北宋初年起许多诗人继承唐代韩愈开辟的道路,共同努力的目标。到了苏轼,才将这一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到非常完美的程度。与此同时,苏轼又以其创作实践开始提倡了以诗为词的风气,使得词这一文学样式,在柳永之外,又出现了一种更彻底的变革。这种变革,其意义在于词境的空前扩大,作家个性的更其鲜明呈露与语言、音律和风格的解放。
在柳永以前的词人,在填词时,总免不了要考虑什么样的生活,思想和感情才能够用词这一样来表现的问题。柳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界限,在创作中反映了城市平民的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趣,然而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仍然是柳词中主要的生活画面,音律谐和、铺叙委婉仍然是柳词主要的艺术特点。只有到了苏轼,才以歌词反映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过的广阔的内容。凡是别人能够用诗来写的题材和主题,他都勇敢地将其写入词里。这样,词就不仅可以用来说爱言情、伤离念远,而且用来怀古、咏史、说理、谈禅,甚至还可以抒发怀乡爱国的感情,真正做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卷四)词之有题目,有小序,也是从苏轼正式开始。这也表明由于内容的开拓,有时非序不明。于是,以前因词的题材和主题比较狭隘,词中所体现的作家个性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的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与此相联系,苏轼还使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来填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音律的束缚,形成了前无古人的诗人之词。这种新型的词的出现,使的词这一样式不再仅仅的音乐歌词的身份存在于艺坛,而且日益明确地同时以抒情诗的身份而存在于诗坛。这对于词的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突破。
苏轼这种横放杰出、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是对晚唐、五代以来古老传统的否定,从相反的方向发展了词的内容和形式。它不仅显示了词体解放的实绩,同时还为南宋时代的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人们开辟了道路。历史已经证明苏词对于词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东坡乐府》中的三百多词,成就决不在诗歌和散文之下。

东坡乐府特色

与他以前的词人相比,苏轼词无论在题材、主题、风格等方面都显得自有特色,这种特色被人们概括地称为豪放。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可能是〔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不仅描绘了射猎时的壮阔场景,而且还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者的爱国壮志,内容完全摆脱了许多词人专力描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局面。最能体现苏词豪放特色的是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期的作品。他在政治上遭受了严重打击,在游览黄州赤壁(传说此地是赤壁之战古战场,其实那次大战是在今湖北蒲圻县的赤壁进行的)时,借怀古以抒发怀抱。词的上片咏赤壁江山,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词中既传达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无限倾慕与向往,又在联想到自己的政治处境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苦闷。篇末虽有“人间如梦”的消极感伤,却掩盖不住全词洋溢的雄迈奋发的豪气。这首词的艺术成就很高,最突出的一点是:词人紧密结合抒情,以极其精炼传神的笔墨,捕捉最具有特征的典型细节,表现了周瑜英俊潇洒的风度,指挥战争的雄才大略、从容沉着,创造性地塑造了这一个年轻儒将的英雄形象。
其次,作者把抒情、写景、叙事、咏史紧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用墨不多,形象生动。特别是对赤壁景色的描绘,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画出了奇险壮丽的风光,其中有俯视俯瞰,有远景近景,有色彩和音响,写得墨气淋漓,传达出当年战场的气氛和声势,令人惊心动魄。全词笔力雄健,语言奔放,风格豪迈。意气纵横。
苏轼词中,即使是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通过他不平常的观察能力和艺术构思,也往往同样地能够震撼读者的心灵。如〔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事实是再平凡不过了,可是在他笔下却表现出非凡的高情奇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首词是熙宁九年苏轼任密州太守时,写给住在齐州的弟弟苏辙的。当时作者的政治处境不好,和弟弟已分别七年了。中秋对月,千里怀人,心情很抑郁。但词人并没有悲观,而是从哲学的态度来看待人间的“圆缺”。他认为人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不可填补的缺陷,所以他采取了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在词的结尾,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的祝愿。词中细致曲折地描写了词人要飞入月宫,逃避现实,经过内心的复杂矛盾和斗争,最后又由天上回到人间的过程,表现了词人对人生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也显示出词人洒脱的性格和超旷的胸怀。
全词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词人用空灵活泼、挥洒自如的笔调,把有关月亮的种种福话传说与流传很广的诗句融合起来,既写月宫中琼楼玉宇的神奇瑰丽,又写它的高寒清冷,展现出飘逸邈远的意境,从而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全篇仿佛是词人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追溯明月的诞生、宇宙的起源、人生的意义,既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加上章法曲折回旋、起伏跌宕,语言自然生动,如行云流水,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性。因此,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的绝唱。
豪放词固然是苏轼的创新,但他对传统的婉约词的发展也有新的贡献。他在继承欧阳修张先的基础上,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扩大了词中所反映的生活面,使之不限于儿女私情。或写乡村,或写山林,或发议论,或抒襟怀,各得其妙。如〔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词中所反映的生活琐事十分平常,但作者却借此表现他渴望自由的精神,当然,他所渴望的,不只是由于贬官而受到限制的行动上的自由,主要的还是希望从当时庸俗的社会风习所加于他的精神上的束缚中获得个性的解放。又如他的《浣溪纱》组词,是作者任徐州知州时所作。组词中的农民久旱喜雨的心情如艺术家对于大自然特有的敏感,刻画了群众的形象和自己的形象,也连带地写出了人物所在的环境:久旱有雨,雨后日出;池中的鱼,树上的鸟;空中的乌鸢,篱边的络纬;还有豆叶、枣花、软草,以及闪亮着的桑麻,散放香气的蒿艾,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美丽,充满着愉悦之情而富有生命的活力。当我们读这些作品时,不禁想起苏轼赞美王维“诗中有画”的评语,其实这句千方百计对他自己来说也是很合适的。
苏轼词在描写男女恋情方面也开辟了某些新的境界。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所揭示的显然是一个思妇的幽怀。在词中,飘扬的杨花时而被作者写成思妇的化身,时而又被成引起思妇愁思的客体。花和人的关系既然不即不离,也就很难断定是一是二了,但他们的命运都是一样的:零落的杨花和思妇的清泪,同样哀怒凄愁。又如〔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中,那位被比作石榴花,要待“浮花浪蕊都尽”方显出“伴君幽独”的品格的女子,则是一个清高坚贞的形象。然而,正如词的上片所写的,她的生活是过得那么孤寂无聊,这不能不使人想到,石榴花即使比别的花开得晚,能够更耐久一些,但谁能够说它不会凋谢呢?这是多么纯洁的品格和美好的生活愿望,又是多么不幸的命运呵!
和古代许多词人一样,苏轼在这里关怀着普通妇女的哀乐,代她们泄露了隐秘而珍贵的感情。苏轼词不仅有其豪放、旷达的一面,同时还有其热烈、深沉、执着的一面,甚至可以说,他是为了平衡自己内心的冲突,才在某些场合以更加达观的思想感情来对待自己的不幸。可是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了他从内心深处喷涌出来的感情洪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写于熙宁八年的悼亡之作,描绘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对爱妻在十年前死别的惨痛回忆,透露出来的是作者失去幸福后只有在梦中才能追踪的凄苦心情。与众不同的是,苏轼把这种感情写得朴厚郑重,深刻真切,因而其感人的力量就特别强、特别深。由此可见,苏轼词并不以叙写儿女之情之长,但这方面的作品却仍然独具特色。
苏轼词也有失之粗糙的。某些把别人或自己的整首诗概括而成的词作,近乎文字游戏,是不成功的。

东坡乐府其他版本

编辑 语音
宋徽宗崇宁二年,《东坡乐府》同苏轼其他著作一道被禁毁。东坡乐府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元代延佑年间叶曾的南阜书堂刻本;毛晋汲古阁《六十一家词》本;清代朱孝臧《疆村丛书》中的编年校注《东坡乐府》。
今有:朱孝臧编年校注《东坡乐府》,1959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曾影印出版;龙榆生东坡乐府笺》,以朱孝臧编年校注《东坡乐府》为底本,加以笺注,并汇集《东坡先生墓志铭》、东坡词评等苏轼研究相关材料。商务印书馆1958年排印版;陈允吉点校本《东坡乐府》,以元代延佑本为底本,明汲古阁《六十一家词》本、清朱孝臧本等参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1]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查看全部
参考资料